2005年10月13日 星期四

會說話,並不代表會溝通



 文/張景翔

很多人都以為,講話就是溝通,你一定曾經聽到身邊的人抱怨:『我說什麼某某人都聽不進去,他真難溝通!』殊不知說這句話的人,可能已經犯了典型的溝通不良的毛病。

真正有效的溝通,並不是由說的人來決定的,而是由聽的人來決定。只有聽的人能夠理解並且接受你的說法,而且給予正面的回應,才是有效溝通。根據美國ECLA研究,93%的人是用眼睛在聆聽,真正講話的內容只佔了7%,這也就是說,其實說話的人的態度、眼神、肢體語言、語氣等等,才是溝通的真正重點。

受到傳統教育方式的影響,華人普遍對於溝通有錯誤的觀念。從小就習慣於接受父母、師長的指令,因此往往把『命令』當成溝通的主要方式。到了叛逆期之後,就會發展自己的邏輯想要辯駁或者對抗權威。也因此『據理強行』、『官大學問大』、『強辯』是華人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,也是主要的溝通障礙。

一、據理強行:這是在雙方談話能力有落差的時候容易發生的現象。很多人以為,只要說話的人有道理,那麼聽的人就得接受,除非聽的人能說出更好的道理。這是錯誤溝通的第一步。要知道,當說話的人想要『以理服人』的時候,往往會把溝通的重點放在說話內容上,而忽略了溝通的第一個重點--態度。沒有人喜歡聽盛氣凌人的對話,那只是把個人的想法強要他人接受罷了。比起『理直氣壯』,『理直氣和』的態度更能讓對方接受你的意見。

二、官大學問大:在雙方談話地位有落差的時候容易發生這種現象。這是把『命令』、『演講』當成溝通的典型溝通障礙,在僵化的組織最容易出現這種問題,這也是無效會議最常出現的毛病。這種溝通方式就忽略了溝通的第二個重點--傾聽。要知道,溝通是雙向的對話,而不是單方面的發表意見。人總是喜歡跟會聽自己說話的人溝通,當你聽到對方的說話,點個頭表示接受,對方就知道剛剛的談話你有聽進去了,也暗示了對方可以繼續對話,這樣可以形成良性的循環。

三、強辯:當對話雙方談話能力、地位都差不多的時候,容易發生這種現象。對於任何事物,大部分的人都有自己的既定想法或者立場,如果雙方談話都不願意讓步,只是一味的辯駁對方的說法,想要對方全盤接受自己的想法,就會發生衝突。這種溝通方式就忽略了溝通的第三個重點--同理心。人性總是反射性的想要保護自己,如果對方想要駁倒你的說法,那你自然也就不會想要讓步。所以如果雙方能夠減少針鋒相對的言詞,同時發揮同理心,對對方的立場或想法表達理解和接受,那麼談話就會有交集,也比較能接受對方的說法,進而形成良性的互動,慢慢地就會談出共識來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