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5年12月7日 星期三

打敗英國央行 索羅斯得意









打敗英國央行 索羅斯得意   
 
【聯合新聞網 記者 劉道捷】



索羅斯用玄奧的語言說明自己的投機之道,他兒子卻說其中至少一半是鬼扯,因此這裡用實例說明他的投資方法。索羅斯從事投機與投資30多年,戰績輝煌,其中最驚人的例子是融資幾十倍的資金,放空英鎊100億美元,迫使英鎊貶值,一天賺到10億美元。

索羅斯曾經詳細描述這段事蹟,似乎把「擊敗英格蘭銀行」的功績攬在自己身上。但在另一個場合中,卻又指出放空英鎊是他的基金操盤人朱肯米勒(Stanley Druckenmiller)提出的主意。但是1988至2000年為他操盤的朱肯米勒只打算放空20億到30億美元,索羅斯鼓勵朱肯米勒,既然看出大好良機,為什麼不採取更大膽的行動,於是朱肯米勒把放空金額提高到100億美元。

無論是誰這麼高瞻遠矚,總之兩人共同創造了現代投機史上最動人的經典之作。詳細的情形是這樣的:

在歐洲組成歐洲聯盟,採用共同貨幣歐元前,西歐各國採用歐洲匯率機制(ERM, EuropeanExchangeRateMechanism),英鎊是其中一員,各國貨幣彼此相關,以一定的比率結合在一起,但是有若干伸縮起伏的範圍,因此號稱「蛇形浮動」。

照索羅斯的說法,這個機制很高明、很精密,容許經常性的小幅調整,在近乎均衡的狀況下,運作了相當長的時間。像他這樣的投機客幾乎無縫可鑽,賺不到什麼大錢。

但是凡事都會腐朽,每種匯率制度都有缺點,世事又多變,1980年代中期到末期,先是德國統一,接著蘇聯崩潰,衝擊歐洲匯率機制,造成動態不均衡,突顯歐洲匯率機制的潛在缺陷,也就是德國聯邦銀行(Bundes-bank)在歐洲匯率機制中扮演雙重角色,既是歐洲匯率機制的基礎,也是德國貨幣穩定的法定保護者。

在歐洲匯率機制近乎均衡期間,德國聯邦銀行可以扮好兩種角色,但是德國統一時,承諾東德馬克可用過高的匯率,兌換德國馬克。結果造成貨幣供給暴增,通貨膨脹蠢蠢欲動,德國聯邦銀行必須依據憲法規定,抑制通貨膨脹,同時又要穩定歐洲匯率機制,兩種角色之間,出現了無法彌合的衝突。

實際情況是:東德人把錢換成德國馬克後,西德資金大量注入東德,在德國經濟中引發強大的通貨膨脹壓力,德國聯邦銀行基於憲法規定的職責,大力提高利率,對抗通膨壓力。但這時歐洲、尤其是英國,都深深陷在經濟衰退中,需要的是降低利率,增加貨幣供給,刺激經濟。

德國利用高利率,強力緊縮貨幣,追求收益的資金從其他國家流入德國,打壓了英鎊與歐洲匯率機制,包括英鎊在內的其他歐洲貨幣失去穩定基礎,從近乎均衡狀態陷入動態不均衡,索羅斯尋找的斷裂面或災難性的崩潰即將出現。(系列58)

(本系列每周四刊出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